挣脱桎梏:走出旧境方能成就自我-鬼谷子

“与智者言依于博,与拙者言依于辩”,对不同人用不同沟通策略;做事强调 “见几而作”,抓住时机果断行动,同时保持低调不张扬,像水一样适应容器,在妥协中实现目标
挣脱桎梏:走出旧境方能成就自我-鬼谷子
首页资讯关于我们

挣脱桎梏:走出旧境方能成就自我

鬼谷子2周前北京
转载
#成功学




“树挪死,人挪活”,这句古老的俗语,道破了环境对人发展的深刻影响。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,往往需要挣脱原生家庭的庇护、离开熟悉的家乡、告别固化的旧有环境,在全新的天地中寻找成长的可能。否则,在旧环境里稍作尝试,便会被四面八方的 “下沉力量” 裹挟 —— 有人苦口婆心地劝阻,有人冷嘲热讽地质疑,真正愿意伸出援手支持的人寥寥无几,扯后腿的人却络绎不绝。他们常常打着 “为你好” 的旗号,试图将你困在原地,而这股无形力量的根源,正是那些根深蒂固的乡俗规定与陈旧观念。

这些乡俗规定,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许曾起到维系秩序的作用,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很多早已成为制约人进步的枷锁。它们像一张细密的网,将人的思维牢牢困住。那些在压力下选择妥协的人,久而久之,思维也会逐渐固化,从曾经渴望突破的 “局内人”,变成了维护旧有规则的 “卫道士”。他们不仅自己放弃了成长的可能,还会用同样的标准去束缚身边的人,形成一种恶性循环,让整个环境陷入停滞。





回望历史,战国时期的商鞅,便是突破旧有环境、成就不朽功业的典范。商鞅本是卫国人,在卫国时,他虽有满腹经纶和变革之志,却始终得不到重用。当时的卫国,固守着传统的贵族政治,等级森严,人们安于现状,对变革充满抵触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商鞅的才华毫无用武之地,若继续停留,恐怕只会淹没在平庸的人潮中。


于是,商鞅毅然离开卫国,辗转来到秦国。当时的秦国,在诸侯列国中实力相对较弱,统治者秦孝公渴望通过变革实现强国梦,对新鲜的思想和人才充满渴望。这一全新的环境,为商鞅提供了施展抱负的绝佳舞台。他不顾秦国旧贵族的反对,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措施,废除世卿世禄制、实行郡县制、奖励耕织和军功…… 这些举措严重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,遭到了他们的强烈抵制。旧贵族们以 “违背祖制”“扰乱民心” 为由,不断向秦孝公进谗言,试图阻止变法。


但商鞅没有退缩,秦孝公也给予了他坚定的支持。在全新的环境中,商鞅摆脱了卫国旧有观念的束缚,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将变法一步步推向深入。最终,秦国的国力大幅提升,军队战斗力显著增强,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商鞅也因这场变法,名垂青史,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。


倘若商鞅当初没有离开卫国,没有摆脱旧有环境的制约,他的变法思想或许永远只能停留在纸面上,无法付诸实践,秦国也难以实现崛起,中国历史的走向或许都会因此改变。商鞅的案例充分证明,离开旧有环境,并非是对家乡和过去的背叛,而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,对更高理想的向往。


在当今社会,这样的道理依然适用。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,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涌现。如果我们一味地固守在熟悉的环境中,被陈旧的观念和乡俗规定所束缚,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,更谈不上成就一番事业。当然,离开旧环境并非易事,它需要我们有敢于突破舒适区的勇气,有面对未知挑战的决心。但当我们真正走出那片熟悉的土地,来到全新的环境中,就会发现,原来自己还有无限的可能。

我们要警惕那些打着 “为你好” 旗号的 “下沉力量”,更要避免自己成为旧有思维的 “卫道士”。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,勇于接受新事物、新观念,敢于走出旧境,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成就属于自己的辉煌事业。


END



阅读 3
进一步阅读...
暗藏在 “反向求教” 里的用人智慧
免责说明:对于用户内容中涉及的观点、建议、数据等,仅代表发布者个人立场,不视为平台官方观点,平台不对其真实性及可行性作出承诺。
- 鬼谷子 -
京ICP备2025145531号
赚钱